來源:2021-06-11
它🏜,1937年12月11日創刊於武漢👷🏿♀️,1938年10月25日從武漢撤退到重慶繼續出版,在重慶戰鬥近8年。
它💆🏿♂️,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和香港地區唯一公開出版的政治理論刊物。
它,立足於廣大群眾⛺️,“始終和群眾在一起而在群眾之中生長起來”。
它💫,就是《群眾》周刊。它是如何誕生的?作出了哪些貢獻?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群眾》周刊比《新華日報》早一個月誕生
5月30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紅巖革命紀念館,看到館內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新華日報》印刷機,一旁的文字說明這樣寫道:“在《新華日報》發行九年一個月又十八天、3231期的漫長歲月裏🦁,它一直擔負著《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繁重的印刷任務。”
“《群眾》周刊與《新華日報》一刊一報,作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的兩大輿論陣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研究員羅輯介紹👰🏿♂️,《群眾》周刊比《新華日報》早一個月誕生。
史料記載👽,1937年9月,黨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漢籌備建立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南京淪陷後𓀌,國民黨的重要機關均遷往武漢辦公🤸🏼♂️,武漢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
為了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的方針,在周恩來同誌的直接領導下🔙,原本準備在南京創刊的《新華日報》籌備人員潘梓年等同誌從南京撤退到武漢,籌備出版《新華日報》🤹🏿♀️。由於國民黨表面上口頭允諾支持,但實際橫加阻撓,致使《新華日報》處於難產境況。同誌們一方面不放棄出版黨報的計劃📤,另一方面了解到辦刊物比辦報容易,決定先出版一個刊物,定名為《群眾》🈂️。
就這樣,1937年12月11日🤺,《群眾》周刊在武漢創刊,由周恩來直接領導。一個月後的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大部分時候🗣,《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是一套編輯班子🦺。
通過多種形式傳播中共抗戰主張
《群眾》周刊的特色是什麽呢?
1938年1月9日,周恩來為《新華日報》創刊題詞👵🏼:“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傳》記載🏃♀️,其後不久🤶,周恩來約見《群眾》周刊副主編許滌新等人🎼,指出🦶🏿:“《群眾》的編輯方針,同《新華日報》毫無二致🧚🏻♂️,差別是在於《群眾》是黨刊,是理論性的刊物,它要更多地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出發,要更多地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幫助廣大讀者理解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性……”
羅輯介紹,《群眾》周刊刊載了一系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該刊不僅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範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有效地傳播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塑造了中國共產黨領袖群體的形象。
如,1937年12月,《群眾》周刊刊發了一篇名為《毛澤東會見記》的文章👰♂️。文中🧻,毛澤東在答青年記者馬駿提問時指出:“四個月來的抗戰🫂,東線和華北戰場的失利,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現時還只是政府與軍隊的抗戰,還不是群眾性的戰爭,群眾還沒有發動起來,組織起來,政府還沒有與人民結合,成為民族統一戰線……”
羅輯說,周恩來非常關心並親自指導《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出版發行等工作。據統計,1938年10月至1946年3月,周恩來在《群眾》上發表了13篇文章🅱️。
關於抗戰🚌,1940年🍦,《群眾》周刊還在《本刊三周年致讀者》中明確指出👨🏻🌾:“抗戰是需要群眾,依靠群眾的,所以‘群眾’就在抗戰中誕生與長大。‘群眾’是代表群眾而為群眾所有;它始終和群眾在一起而在群眾之中生長起來”。
研究《群眾》周刊多年的學者張紅春指出,在抗戰初期🧑🏻🔧🙆🏼♀️,《群眾》周刊的政治動員形式多樣,除理論文章外,還有木刻版畫、詩歌、廣告等,“這些行之有效的動員,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1939年✋ ,《群眾》刊發了一篇名為《敵人狂炸了的重慶》的文章🤘🏼,隨文章一同刊發的是一幅名為《人們想哭,但已沒有眼淚,只有咬著牙詛咒著殘暴的敵人🙁!》的木刻版畫。這幅版畫通過憤怒的神情、彌漫的戰火表現了重慶遭遇大轟炸的慘狀和人民的憤怒💆🏿♂️,旨在喚起民眾支援抗戰。
“從頭讀到尾,舍不得漏掉一個字”
《群眾》周刊作為理論刊物,側重於理論的宣傳與交鋒,創刊後有讀者批評它“太高深”。
為此🧑🏿🚒,《群眾》周刊從第1卷第2期起🎢,密切關註同讀者的聯系,開辟“讀者問答”“群眾信箱”“讀者與編者”等欄目,並就讀者關心的問題組織筆談✳️。如第3卷第21期的“群眾信箱”欄目,《群眾》周刊用一個版面的篇幅,對讀者何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可見🧑🏻🔬,《群眾》周刊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堅持群眾路線𓀗。”羅輯說☹️。許滌新也曾在《憶敬愛的周恩來同誌對<群眾>的培育》一文中寫道:“敬愛的周恩來同誌……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黨報和黨刊的任務🎪,就是要提高讀者的政治認識。要做好這一工作,首先你就必須了解廣大讀者或一部分讀者的心理狀態,了解他們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然後你才能抓住他們的思想疙瘩,‘有的放矢’地寫出文章來👩。”
這份刊物,如同漫漫長夜裏的一盞明燈,影響了不少有誌青年的成長🙍♂️👩❤️💋👨。一位名叫黎旭的讀者在《群眾周刊回憶錄》一書中撰文《如獲至寶 愛不釋手》回憶™️:“一張報紙👮🏼♀️,一本刊物,都從頭讀到尾⇾,舍不得漏掉一個字。正是在它們的影響下,自己從彷徨苦悶中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3日🏄🏼,《群眾》周刊由重慶遷到上海繼續出版,1947年3月被國民黨政府查封👨🏻🎤。此前,即1947年1月30日🚄,《群眾》周刊已刊行香港版,直至1949年10月20日停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的關心下,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刊物沿用了《群眾》刊名,在南京創辦。這份具有光榮傳統的刊物,至今仍在依靠群眾6️⃣、服務群眾。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7830724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