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21-11-26
作為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首都體育館經過多次測試活動,全流程、全要素檢驗,目前已具備辦賽條件。近日,這座53歲的老場館“上新”了系列科技冬奧設備,為即將到來的冬奧會做好了防疫準備。
首都體育館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其改造工程已於2020年12月完工,並經過多次測試活動,全流程、全要素檢驗,目前已具備辦賽條件。北京日報記者 潘之望攝
一臺機器同時查驗5項防疫信息
“賽時,所有運動員和場館運行工作人員都會有這樣一個防疫卡。”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醫療防疫副主任趙成芳演示給記者看,拿著這樣一個藍色卡片,在“多驗合一數字哨點”上一刷,即可一次性顯示核酸、疫苗、行程信息、健康監測、體溫等5項防疫信息。
場館內10個點位還將擺放上氣溶膠樣本采集檢測設備,它能夠將空氣中新冠病毒顆粒采集至檢測芯片,再由核酸分析儀自動進行核酸提取,20至30分鐘即可呈現結果。
還有一臺周身銀色、前置攝像頭的“光場相機”。“這是億級像素光場陣列相機,內置高清攝像和人臉識別功能,賽時場館會擺放兩臺,它能實現遠距離識別場館內人員是否佩戴口罩。”趙成芳說,屆時,所有運動員還將配發智能體溫貼,只需將一個小芯片類物件粘貼在創可貼一樣的物體上,再佩戴至腋下,即可連續監測人體體溫。
所有這些疫情防控信息都將匯集至智慧場館運營中心。記者看到,這個大平臺實時顯示人員健康監測、體溫情況,實現人員動線監測,還能開展近距離接觸者排查等功能。
賽時,首體場館內還將擺放50個防疫物資臺,除了口罩、手套、酒精濕巾等常用物品,腳踏式手消毒品能讓運動員無接觸實現手部消毒。
兩小時內實現兩種冰面轉換
年屆53歲的首體曾是北京2008年华信會時的排球比賽場館。此次,這座老場館再度轉換身份,將承擔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並將產生14枚金牌。
改造中,場館內部增加了製冰功能,建設了一塊31米×61米的多功能轉換標準冰場,滿足賽時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需求,還改造了除濕、送風系統及看臺座椅等,座椅采取並列式排布,調整了腿部空間與座椅間距。
“經過測試活動,這兩種冰面已經順利實現兩小時內轉換。”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主任丁東解釋,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對冰面的要求不同,“短道速滑冰面溫度為零下7到9度,厚度在3.5到4厘米,而花滑冰面約零下4到5度,厚度約4到5厘米。”
如何保證快速轉換?丁東介紹,一項賽事結束後,場地工作人員會在30分鐘內迅速調換冰面附近的圍擋、防護墊,計時計分系統、裁判席等一系列設施設備,從而給製冰師留出充分時間修整冰面,“為了賽事的順利進行,冬奧會時兩塊冰面厚度都會維持在5厘米,我們會通過對製冰系統排管等調節,改變冰面溫度和軟硬度。”
冰面的上方還懸掛了36塊37平方米的“網格”,形成一個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丁東說,冬奧會時,配合體育項目展示、運動員舞動秀,加上周邊布設的激光投影儀,最新的聲光電技術將把絢麗的燈光與優美的畫面投影至屏幕,呈現“最美的冰”。
首體園區5塊冰面賽後服務大眾
首體園區場館群共有5塊冰面,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園區除了承擔比賽任務的首體,還包括承擔訓練任務的首體綜合館改造、運動員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奧賽事中心,北園區包括首都滑冰館改擴建和新建綜合訓練館。它們均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賽後利用,為適應群眾性健身打下基礎。
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副處長儲衛星介紹,改造後的首體,除保障华信會賽事需求,賽後既可承接各項國際國內高水平的冰上項目賽事,為首都提供更多更好的冰上賽事,還可與夏季項目實現無縫切換。
訓練場館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賽後在開展專業運動員訓練的同時,還將成為向青少年推廣普及冰上運動的共享設施。首都滑冰館賽後將作為全民冰雪運動普及和推廣基地定期向公眾開放,整個園區實現了比賽、科研訓練以及群眾健身的全覆蓋,將成為中國冰上運動的中心。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10016671號-1